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正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简介

【发布日期:2022-09-01】  作者:     点击数: 

1.专业定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按照“三个面向”“三个对接”的要求,培养适应粤港澳区域发展,具备新媒体思维,适合媒体深度融合,既有理论又有技术的具有“广大底色”的新媒体行业卓越骨干和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家一流专业。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主要面向大湾区、兼顾全国及境外其他地区的,既具备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又拥有扎实数字传播技术的宽口径、复合型泛媒体人才。专业培养实行文理交叉、技艺相融,使学生毕业时能在各类媒体及传播机构、各级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内容的生产与管理、网络产品的设计与运营、网络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呈现等信息传播工作。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52.5学分,且应满足相应课程层次的修业要求。

要求学生在素质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要求学生在知识方面掌握:传播学、新闻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融合媒体导论、新媒体用户研究、新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介法规与伦理等专业性知识;文史哲、科学技术、心理学、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要求学生在能力方面能够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复杂的传播问题与业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研究与信息管理的能力;创新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4.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类选修课程,这是全校各专业学生修习的课程;第二层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前者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共同必修课程,后者是本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选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自由选择。

核心课程包括: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基础、社会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新媒体概论、融合媒体导论、网页设计、社交媒体、媒介调查方法、新媒体用户研究、新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介法规与伦理等。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技能、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注重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行业专家为支撑,构建实训、实习、实战一体化教学平台;采用参加学科竞赛和实践工作坊的模式,实施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以赛促学、实践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6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全员参与本科教学。并聘请了一批业界名家或学界名师担任兼职教授,近3年来聘任了30多名媒体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具有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法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背景。

邹军,1972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党委书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兼任广州大学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多家一流期刊和国内重要奖项的评审专家。是国内较早开展网络舆论和网络法规研究的学者,2006年与黄瑚教授等合著了国内首部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材,近年关注互联网治理与数据治理问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权威期刊连续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李春雷,1976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现任广州大学黄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兼),研究领域包括网络视听传播、媒介文化、新媒体与社会心理等方面,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5部,主持完成或主持在研2项国家社科课题,主持完成或主持在研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8项,获省优秀社科成果奖等多项。兼任中国高校影学会理事、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张杰,1975年生,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网络人际传播、传播社会学、城市传播、文化传播,网络社会学。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2项、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熟悉的陌生人:明清江南社会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获中央统战部优秀理论奖二等奖。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香港城市大学媒介与传播系访学。任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等。

徐晖明,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方向: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传播学证实研究。主讲课程:《传播学概论》《大众媒介调查方法》《外国新闻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青少年网络语言生活方式及其引导策略研究”(2014年11月-2019年12月)子课题主持人,发表论文:1.《论媒介公信力指标研究中构成式测量与反映式测量的误用》,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6期,并获该刊“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2.论文《自认为的知晓程度:个人因素与议题认知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载《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2期;3论文《广州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与分析》,载《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3期。

曾丽红,1976年生,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曾在湖南卫视、广东卫视等省级电视媒体担任兼职编导以及节目策划工作。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独著或一作),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市厅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多项,主持国家、省、市厅各级项目10项,撰写的多篇舆情研究报告被中宣部采纳和领导人批示。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高校数字艺术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多项,省级奖项30余项,指导本专业学生在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

刘雪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1项。著有《新媒体传播》,在《当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广州市广电系统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教研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主讲课程:《专业导论》《新媒体传播》《ACCESS数据库及应用》《FLASH动画制作》等。两次获得“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称号;指导本科生获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挑战杯”广东省赛一等奖;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C刊发表学术论文;获广东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等。

王泸生,副教授。研究领域:文化传播、新媒体。教授课程:《公共关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外国文学》《宗教文化》。

魏永秀,副教授。研究领域:传播学、应用语言学。教授课程:《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创意与策划》《公共关系学》。荣获第二届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老师”;2014-2015、2017-2018年度广州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广州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二等奖。指导学生大广赛获省赛三等奖。近期发表期刊文章:《广告学课程教改初探 》,《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6月。

李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领域:互联网治理,传媒政策与法规。教授课程: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视频新闻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当代传播》《中国出版》《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理事。获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优秀学术成果奖。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香港大学法学院访学;广东省国际传播青年人才。

张灵敏,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健康传播与劳工传播,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教授《概率与统计》《社会学》《传播学》等专业课程,获2018-2019学年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老师。共发表SSCI、CSSCI论文8篇,著作1部。

贾兵,讲师,博士(后),研究领域:心理学,传播学。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下辖中国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研究院华南分院负责人;大湾区大健康心理健康产业园首席运营官;华夏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的“行为潜能测量项目”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创新项目目录”;在此基础上拓展的“心理和行为潜能干预仪”在2019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获得企业五千万投资。“新媒体营销”教学软件荣获2016年广州大学软件比赛三等奖。

杨健,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艺术与文化休闲、文化传承与可持续、疫情与消费行为。教授课程:电视摄像与编辑、电视导播、视听语言。曾任香港凤凰卫视主编部新闻主编,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2021年度岭南文化项目(GD21LN14),发表 科研成果:(1)Yang, J., Luo, J. M.*, & Yao, R. (2022). How Fear of COVID-19 Affects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Festival Participants—A Case of the HANF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4). (SSCI Q1,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Shen, K., Yang, J.*, & Geng, C. (2022). How Residents' Attitudes to Tourists and Tourism Affect Their Pro-tourism Behaviour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SSCI Q2)。

董开栋,讲师,硕士生导师,媒介管理学博士,深圳报业集团-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方向:数字新闻业、新媒体用户行为。教授课程:网络与新媒体经营、SPSS应用与数据处理、传媒创新、传媒前沿讲座。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徐来,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学哲学双硕士;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学哲学博士。任广州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院、岭南艺术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传播与社会学刊》文字编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在境内外优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曹锐,讲师,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丹麦哥本哈根IT大学访问学者,Adobe创意设计与影视后期认证产品专家。曾任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委员会理事、中美合拍片《长城》外方现场制片助理/翻译、美国洛杉矶戏剧组织ImaginAction与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纪录片导演、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营助理。曾获第七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第十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等影视类奖项11项。

朴文玲,讲师,山东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韩国延世大学传播学博士。韩国延世大学Barun ICT Research Center、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er研究员。参与首尔市西大门区“老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韩国信息通信政策研究院“信息社会与智能社会研究项目”等。发表论文有:(1)Mediated communication, media use and bonding social capital: Analysis of panel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COVID-19,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22;(2)老龄化基本国情下老年数字鸿沟现象的差异性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等。

6.教学条件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拥有省级示范实验中心、成熟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大学共建平台。

实验室

实习基地建设及实践参观

媒体人进课堂

学术活动

参访拍摄

暑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