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支部牵头产业进,创业人才助脱贫 ——兴宁市四季美公司董事长刘苑红专访

【发布日期:2020-08-16】  作者:     点击数: 

驱车驶过一道蜿蜒崎岖的山路,我们走进了广东省兴宁市新圩镇大村村的无花果种植基地,这一基地由兴宁市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公司的创办者兼董事长刘苑红介绍到,四季美公司先后在新圩镇大村村、水口镇河口村建立种植生产基地,与村集体合作栽培无花果达150亩。“无花果一身是宝,三个月就会开花结果。叶子可以做成茶叶,润肺止咳,消毒清毒。埂子能用来煲汤,药用价值很高。而果子可以生吃或加工,酿成无花果酒、无花果醋等等。”

2017年10月份,在外地做农产品批发生意的刘苑红放弃了月收入过万的工作,离开了大城市里条件优越的生活,独自回到家乡大村村创业,并自己出资投产近1200万元成立了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受小时候玩QQ农场的影响,我一直很喜欢种植农业,加上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个村有情怀,所以就回来了。”刘苑红坦言,在外地做批发生意的那几年赚了些钱,也摸通了农产品的销售门路,因此独自开发种植农业的想法越来越浓烈。“大村村不存在有污染、有毒害的工业园,这里空气、水、土壤都很天然环保,种植出来的原生态农产品会更加营养和健康,这也是我回到大村村的原因。” 

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刘苑红回到大村村之前,村里常年没有能够发展得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一千块钱。当地也没有任何工厂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于是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向城镇流出,三千人口的大村,只有一千人常住本地。大村村的一切都百废待兴,摆在刘苑红面前的是一片烂泥塘和荒土地,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要想发挥成效,就要让产业实践落地生根。刘苑红有过几年农产品批发的经验,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知道什么适合种、适合卖,于是将种植目标转到生产可深加工、粗加工的产品上来,如可以加工成红薯粉、红薯干的红薯,可以酿酒酿醋的无花果。得知刘苑红要在当地发展无花果产业,广州天河区沙东街道办事处驻新圩镇大村村第一书记郑狄杰及大村村支部,开始将刘苑红作为致富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前期出资40万扶贫资金扶持了350亩无花果种植基地的建设。后来,村支部继续根据产业的发展情况,协助建立了果蔬加工厂,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包括打造种植基地周边的水泥地、完善山上的配套基础设施等等。除了资金帮扶外,当地村支部又承担了土地流转的工作,将流转的土地提供给刘苑红公司种植番薯、蔬菜等。在村支部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培育下,在积极拓展并利用山区资源,大规模建立种植生产基地之后,四季美的农产品种植业逐步发展起来,目前种植面积达到了1300亩。

摄于 四季美公司位于大村村的无花果果干加工厂门外

如何让农民农户参与进来?带动当地的村民参与推动产业的发展是刘苑红的愿望之一。为此,她成立了春花秋月生态农林专业合作社,将村民纳入进来,安排劳动力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从事栽培的农户逐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

“一开始提出和农户合作,他们的反应怎么样?”

“比较不配合。”

村民们对刘苑红提出的种植规划有所质疑,对于是否加入合作社也十分犹豫,反复提出“能不能?”“行不行?”“做农业真不好搞。”刘苑红只能一边耐心地为农户做思想工作,跟他们谈心,告诉他们这项规划会怎么进行。一边又着手将农业操办起来,“只有你先做起来了,让他们看到一些成效,他们才愿意跟着你做”,万事开头难,刘苑红知道,要想在这个荒芜的村落里发展产业,什么都得一步步慢慢来。也许是因为当地村民信任刘苑红是同乡人,肯定她的能力,也许是因为农产品种植有了些可观的成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合作社务工。而今,合作社内已吸纳稳定就业45人,临时就业78人。本地居民张振昌等9户劳动力弱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每年保本定额分红。此外,公司还与33户贫困户签订黑皮鸡枞菌的产供销协议。

在无花果生产基地务工的阿乐(化名)便是合作社的一员。下午三时许,太阳光将水泥地板蒸得一阵滚烫,但相较于正午时分已稍有些凉快。阿乐与两名工友正在果场里忙活,见我们到来,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凉棚里休息。工友是一名皮肤黝黑且上了年龄的阿伯,脸部纹理间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透过那双深邃的眼睛能够看到他的友善和淳朴,“阿乐在这里工作三年了,一直很勤快,干活也利索。”身旁的阿乐则一直咧着嘴乐呵呵地看着我们,手指在褶皱的衣角边来回摩挲,被问到工作如何,就用带着浓浓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说到:“开心!一点都不累!”

刘苑红告诉我们,阿乐从小有自闭的特征,初到合作社来务工时行为举止都比较奇怪,但他的勤恳和淳朴十分打动人,因此一直将他留在无花果基地干农活。在合作社务工的三年来,与工友们一齐劳动,受周围人的关照和带动,阿乐慢慢地有所改变,学会了用简短的语句与人交流,也学会了简单的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等等。“阿乐很好的!他很善良,对人都是这么热情和友好。以前没有工作时不与人交流,现在有了工作,有了可以说话的人,人都开放了许多。”与阿乐一起工作了三年的工友如是说到。 

“商人”变“农民” 克服技术关

初返大村村,刘苑红并不晓得农产品应该如何进行栽培,“那时候不会种、不会养,什么也不懂。但是村民们都巴巴地望着你,一大帮人在后面推着你走,那能怎么办呢?作为一个老板,你不可以不会,不可以不成熟,你必须什么都掌握,只靠工人是行不通的。”适逢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州天河区驻兴宁工作组副组长农仲林得知刘苑红在种植和养殖方面有困难,便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他手把手地教刘苑红和当地的农民如何栽培农作物,把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带到了生产种植基地,长此以往,刘苑红渐渐地从一个只懂得如何销售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善于使用农业种植技术、知道怎样提高产品质量的“农民”。

在大村村的第一年,刘苑红及农户们侧重于种无花果、红薯等等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后来,农组长到村子里看望他们的时候,觉得大村村种植的产品比较单一,利润也不高。经过一番考量,他两手一拍,说道:“我们来发展个‘高大上’的产品,用立体种植的方式,在室内培养农产品,不用靠天吃饭!”之后,农组长主动补贴经费支持建立食用菌产房,将食用菌产业扶持起来。在机遇面前,这一产业对于刘苑红来说也是一项较大的挑战,“种植食用菌所需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因为培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一场就没有收成了,所以我比一般人要辛苦得多。” 

回忆起食用菌产业刚刚投入试验的时期,刘苑红不免皱起了眉毛,“刚开始工人们都不懂得培育食用菌的注意事项,那时候损失了不少。”在一场培育过程中,食用产房内的空调突然停电,直到通电后工人们都没有察觉。但恢复供电后空调自动转向吹冷风冷气模式,而食用菌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低于20℃菌菇会被冻伤,高于28℃又会热坏掉。经历了一夜冷风冷气的笼罩,第二天刘苑红与工人到产房查看时,食用菌已全部被冻伤,生长不出来,等到询问了技术人员后才知道问题的所在。“出现这种情况后,我每天晚上十二点多都要到产房去检查一番,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错。” 一个产业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更别说同时负责多个产业,因此刘苑红每天都忙到不可开交。

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天刚刚亮,刘苑红就要到无花果基地去注意无花果的长势和收成,询问工人们的工作如何、在技术上有没有遇到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确保果场的一切都顺利运行后,刘苑红又要到回到公司办公室处理文件、合同等紧要的资料,并联系各大客户签订合同,理清客户的货源、订单,确保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有时遇上组织上有人到大村村来查看情况,刘苑红又要抽出时间带他们参观产业基地和产房,与他们交流产品要怎样继续发展,大到技术实施,小到包装、设计之类,事无巨细,一一需刘苑红经手。

 

刘苑红向我们介绍无花果产品

“我们从外面引进了不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在食用菌产房和无花果基地都配置有技术员,每个片区也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每样产品的质量保障,所以相较于之前,我没有那么辛苦了。”为了帮助刘苑红缓解技术方面的短板,当地村干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力量,为大村村引入了相应的人才和精英。

但目前,产业发展在用人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刘苑红坦言,从大村村到外地工作的人大多不愿意回乡里工作,一方面做农业很辛苦,另一方面,没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很难吸引他们回乡助力产业,现在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稀缺的问题仍待解决。虽然工作辛苦、困难很多,但刘苑红仍然心怀感激:“政府帮我们解决了不少企业难题,将我们种植和养殖的产品统一采购再用多元的方式销售出去,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消费扶贫’的作用。” 

推行“村村联合” 形成“一村一品”

家住惠州、独自返乡的刘苑红鲜少有空闲时间回家看看,即使有事回了家,也只能与家人在楼下见一面后又匆匆离开。尤其是刚开始在大村村开荒,兼顾种植和养殖的工作,最多只能两三个月回家一趟,回家一次能待的时长最多只有两三天。最初丈夫并不支持刘苑红回乡创业的决定,不希望妻子放弃原本轻松无压力、收入也高的批发工作,而去干需要晒太阳、事事亲力亲为的农活,但见她坚持这一决定,便也没有阻拦。聊起家人,刘苑红的眼睛有些湿润,她指着腿上的伤痕说到:“这是今年四月份在水口镇的基地开荒时受的伤,当时筋络都撕裂了,半夜还在发痛,但是我没有时间可以休息,只能带着伤继续干活。我的孩子们总是打电话过来心疼我,责怪我没有好好养伤。”

儿女对于刘苑红的创业一直很支持,每天都贴心地和她打电话、通视频,嘱咐她照顾好自己,这让刘苑红十分地感动和踏实。“我有一个大女儿和一对龙凤胎,他们中考、高考这些学业最繁重的时候我都没有陪在他们身边,但他们都认真地独立地完成学业,很少让我操心。有时候想到自己一直没有给他们多一点时间的关心和照顾,就觉得亏欠他们许多,会忍不住流泪。”刘苑红反复强调孩子们的独立和懂事,脸上满是欣慰和心疼。

而今,大村村从一个原本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一千块钱的贫困村落,成为一个不断突破和进步的“摘帽”村,2018年到2019年村集体年收入已突破20万元,预计2020年有了更多产业的加盟后收入会“翻一番”。村民们从面临原本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种植和养殖的产品都销售不出的情况,到现在有了一年能收入六万左右的飞跃进步。“我们每月给公司的工人分批分活,比如你种十亩作物、我种二十亩作物。公司还为他们发放种苗、肥料和农药等,时间到了再向他们回收成品,帮他们转销出去,再给他们相应的利润分红。”如此一来,大村村的村民,无论是贫困还是残疾,不仅能有工资、有分红,还不必承受农作物卖不出的风险,村民的收入稳定了,村里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真正将发展“三农”经济落到了实处。刘苑红还十分注重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村民们生产出来的每一个产品都会被运到农业局统一进行检测,公司要做大做强,品质这一关很重要,必须要百分百有保障。”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大村村果蔬加工厂、鸡禽养殖等重点产业项目的投入,大村村形成了从种植到养殖、从初级产品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但由于村内土地资源不足,不能满足于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村村的产业发展遭遇瓶颈。2019年12月底,天河区委书记陈加猛、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等领导到大村村考察调研精准扶贫工作,针对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村村联动”发展决策部署,为大村村的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大村村率先落实“村村联动”工作部署,由驻村扶贫干部积极牵线搭桥,加强贫困村之间的沟通协作。广州市派驻大村村书记郑狄杰对刘苑红说到:“现在咱们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可供使用的土地不能满足规模的扩大,咱们可以把别的村没有的产业带到那里去,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刘苑红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今年2月份,在第一书记郑狄杰的牵头引领下,四季美公司与水口镇河口村签订合作协议,对河口村200多亩土地整合利用改造,一举两得破解了企业发展无土地资源、贫困村发展无龙头企业带动的难题,目前已种植了水稻、无花果、红薯、百香果、葡萄等农产品。

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发展影响和辐射到兴宁各贫困村,以此联手各贫困村发展村级扶贫产业特色项目,促进了“一村一品”项目开展,使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2019年,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评审为市农业龙头企业和梅州市回乡创业青年培训基地。

 

摄于 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 

干部帮渡难关  产业前景可望

“平时村里面的干部,无论是外派干部还是本土干部,在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帮我们处理,为我们出谋划策、搭建桥梁。”刘苑红表示,当地的干部是支持产业在大村村落地的重要支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同样影响到了大村村的农产品销售。得知此情况,兴宁市委、副市长蓝蓝与大村村第一书记郑狄杰马上表示会帮助刘苑红一起处理难题,经过共同的交流和考量,他们决定以“套餐搭配”的方式销售农产品。

“一只鸡搭配一份黑皮鸡枞菌,还可配置木耳、青菜、番薯等等,农产品多种多样,可供搭配的套餐也丰富多样。消费者选择自己心仪的搭配方式在网上下单,我们便按要求打包发货,一般在24小时内就能送到餐桌上。”自年初顺丰快递恢复工作后,刘苑红便积极地组织开展农产品线上售卖,驻村工作组及郑书记等人主动在微信工作群帮忙宣传号召,利用自己的人脉拓宽了销售平台和销售范围,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客户。“疫情期间各行业难免不景气,但我们最终的营业额还达到了7万元。”刘苑红欣慰地说到。

农产品产业在大村村落地生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挥了当地的优势,也将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开发出来,如今,大村村已基本实现全面脱贫,刘苑红对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无花果的劣势在于保鲜期比较短,不便于长途运输,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会转移到产品深加工以及食用菌的电商销售上。”大村村目前拥有1000平方米的食用菌产房,每天有将近一千斤的产出、两万五的收入,产房的规模正处于扩张建设中。

在主打食用菌市场的同时,刘苑红表示会丰富食用菌的种类,除了黑皮鸡枞菌,还能增加木耳、银耳等等。“食用菌是立体种植模式,所以我们在产房内可以种各种各样类型的菌菇。食用菌的生长期很短,种上去20天就可以采摘,每六小时就可以采摘一次,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收益,为农民增产增收。”联手创办四季美公司的李智主打互联网业务,刘苑红决定利用这一资源条件,将实体农业发展到线上平台,完善配套设施系统,主打电商销售。但由于受食用菌产能产量的限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往往无法满足上千份、上万份的订单需求,因此供不应求的问题亟待解决。

今年,刘苑红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她始终致力于为大村村带来经济效益,为大村村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力争让村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正是有刘苑红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幸福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才能在艰苦奋斗中取得成功。 

文字记者 黄碧容 \ 摄影记者 李雅洁 \ 指导老师 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