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暑期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 | 毕节山水美如画,脱贫攻坚上新阶

【发布日期:2019-07-27】  作者:     点击数: 

7月26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联合暑期社会实践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到了第四天,专题片组、纪录片组、短视频组分头行动前往化屋村、织金县、东凤镇等地进行调研。

第一小组:专题片组

26日上午,毕节暑期实践队第一小组在化屋村村支书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前往黔西县东风村对鸭池河特大桥进行拍摄,在重峦叠嶂的贵黔高速公路鸭池河畔,宏伟壮观的鸭池河特大桥横跨贵阳、黔西两岸。

这座主跨长达800米、全长1450米的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也是世界山区斜拉桥之最。大桥主塔采用H型索塔,贵阳岸塔高243.2米、黔西岸塔高258.2米,桥面距离水面距离为434米,高度排名世界第五位。

下午,我们前往化屋村对村支书进行了采访。从对化屋村村支书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化屋村是深度贫困村,贫困面比较大,但通过三年以来的脱贫攻坚,已经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如今贫困人口只剩下四户共20人,预计在今年内全部脱贫。

随后,我们拍摄了黔西的两座老桥——“鸭池河铁索桥”和“鸭池河大桥”。这两座并行横跨在乌江上游鸭池河畔,连接着黔西县大关镇与清镇市新店镇。在黔贵高速未开通、贵毕公路未建成通车前,这两座桥曾是毕节至贵阳的必经之路。

如今,“鸭池河铁索桥”已荒废多年未使用,烧焦的木板静静躺在桥面。当地居民介绍,这座桥在多年前不知因何起火燃烧,消防人员帮忙灭火之后,就没人再随意爬到桥上玩耍。时间久了之后,桥的两端便长满杂草,形成了一处适合远观的风景。

第二小组:纪录片组

7月26号上午,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联合暑期社会实践第二小分队前往贵州织金县织金农耀产业扶贫五星蔬菜示范基地参观和进行录制。

参观和录制过程中,第二组组员对基地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蔬菜基地的发展,收益以及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下午,我们前往织金竹荪国家级标准化种植基地拍摄织金竹荪。织金致力于发展竹荪这一优势产业,此举措解决了当地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打开了竹荪的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接着,我们去往织金县源俊水八碗饭店拍摄水八碗。水八碗主要是由金汤作为辅料,各种不同的食材最终汇聚于八道菜之中,其中还运用了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充分表现出了织金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探索,以及热情好客的民俗。

第三小组:短视频组

7月26日上午,短视频小组前往东风镇格书社区雨朵倮开心农业基地,在雨朵倮党支部书记吕清国同志的介绍下,组员们了解到该农业基地共有100亩地,112个棚,主要种植物有番茄,包菜,黄瓜,白菜,辣椒,花菜等。

该农业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当地贫困户订单化种植高凉冷凉蔬菜,合作社一共跟67户农户合作,合作社里的每个工人的工资是每天70块,增加了310个平均人口的收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灌溉设施不够齐全,道路不方便,劳作工具比较差。

下午短视频小组去到了板低乡荞花基地,以航拍的视角观看了荞花基地的美景。“云上花海”荞花观赏园是板底乡“农旅结合”的示范基地和“125556”农业示范样板工程之一,带动当地农户96户384人(其中贫困户51户196人)参与荞花种植,地处高原山巅,3000亩苦、甜荞连成一片,既激活了乌蒙彝乡旅游业发展,特色农作物荞麦种植基地又为当地彝族农户增收开辟了新的致富渠道。

文字:项晗、张娜、卢娟敏、李星仪、李舒婷

摄影:古柏岳、张金竹、项晗、李昕洋、刘杨禾、

易薇、刘云健

时间:Jul 27, 2019 10:39 AM